苏州乐园

黄浦以及上海人的外婆河东江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新民晚报」黄浦江,本名黄浦,细究其史,一条励志的江。上海滩有的是从瘪三到大亨的传奇,默默契合了黄浦的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这不是博人眼球,如果你肯静静心了解一下上海人的母亲河——黄浦的前世今生,就知道所言非虚。说到黄浦,要溯源黄浦的母亲,上海人的外婆河——东江。大家都知道,黄浦的发源是太湖。因为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太湖在历史上曾经有三条支流帮助泄水。《尚书·禹贡》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是太湖的古称,三江即当时太湖流域的三条大江——松江(吴淞江)、娄江、东江。第一条是吴淞江。也就是今天的苏州河。很多人会误传苏州河是上海的外婆河,其实不是,黄浦江的母亲,上海人的外婆河是东江。因为历史上,黄歇浦(黄浦的前身)是东江的支流。第二条支流是娄江。第三条支流就是东江。晋代三江示意图东江,贵为黄浦的母亲,上海人的外婆河。由于当时三江里面吴淞江比较强大,所以东江的历史记载并不多,甚至连确定的河道走势也比较模糊。太湖流域三条通海的河道里,能确定的是,东江从东南入海(见图)。但是东江比较有个性,历史上多次改道,因为这个所以还对学着考证“黄歇筑浦”有了怀疑,这是后话。金山志里说到“上海历史最大的河流之一东江就在金山,连接泖湖与柘湖,东江规模不亚于黄浦江。曾经的泖桥村与现在水库村有柘湖的缩影”。吴淞江(苏州河),上海人的叔公河记载比较详细。吴淞江之名始见于《陈书·侯传》,在北宋时郏亶和郏乔父子的《水利书》中,松江与吴淞江两名并用,元至元十五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后,始只称吴淞江。此前吴淞江通用的名称叫松江(和现在上海行政区域松江并无关联)。松江,又称松陵江、笠泽江,曾经是一条横贯东西的通海大河。早在秦始皇称帝的时候,这条通海的水道就已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连接湖(太湖)海(东海)的航运要道。大约到了东汉时期,这条水道出现了两个名称:西段叫松江;下游河口段称沪渎,南北朝《吴郡石像碑记》云:“吴郡娄县界,松江之下,号曰沪渎”。有专家认为,沪渎可以说是苏州河最初的名称。上海简称“沪”,即由此而来。这当然只是上海名字来源众多说法中的一种。上海成陆过程示意图(吴贵芳《古代上海述略》)三条支流中,吴淞江确实是势力最大的,最为民众所依赖。在静安寺的历史记中,远古就有人坐船从吴淞江到静安寺烧香。而且,吴淞江沿江南岸有96条支流,北岸有82条支流,如此多的支流,使松江水势深广可敌千浦。在唐朝时期,江面最宽阔处达20里,浩荡之气魄,非现在小小婉约的苏州河可以比拟。虽然因为泥沙淤积,吴淞江到北宋时只有9里,还是太湖最重要的支流。因为从东北入海的娄江在唐代已湮塞。这里插一句,娄江的淤塞除了因为太湖太湖筑堤、海平面上升等客观地理因素,也和一种叫“菰”的食物有关。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人们食用菰米的历史非常悠久,李白还写过“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当时人们大规模种植菰,它就不断侵占河道,阻碍水流。吴淞江,上海人的叔公河,虽然气势逼人,但有天然的“短板”,它的河道过于弯曲。自古即有“五汇四十二弯”之说。弯曲多,就容易淤塞。所以,自北宋起,历代朝廷均以疏浚松江为要政。当时的朝廷也想过很多办法,包括三次截弯取直。这确实极大改善了吴淞江的境遇,到元至元十四年(年)海舟巨轮仍然可以从吴淞江入海口向西行驶直至东葑门(苏州)停泊。但是,要注意的是,截弯取直治标不治本。历史终究没有选择吴淞江。因为截弯取直只是改善了排水泄洪能力,并不能解决下游潮汐涨沙的壅积。在明朝时期,历史记载了对吴淞江的治理有三次重大的行动。自此,黄浦的几位重要功臣登场了。明永乐元年(年),太湖水患,户部尚书夏原吉被委任治理,他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广泛听取民意,最后采纳了叶宗行“以浦代淞”的建议。叶宗行乃上海召稼楼的秀才,他提出的方案非常有创意:开挖一条人工运河“范家浜”,将黄浦与吴淞江和范家浜沟通。黄浦的水量大于吴淞江,因此吴淞江成为黄浦的支流,最终汇入东海。夏原吉慧眼识才,采纳建议后,发动了20万民工疏浚了当时的范家浜,和大黄浦、达泖湖融为一线,以“浦”夺“淞”。这条由大黄浦、范家浜、达泖湖,南跄浦口组成的新河道,史称“江浦合流”。清代有《竹枝词》描述:“陆家嘴北范家浜,明夏尚书浚阔长。今日试寻浜旧迹,中央一片浦汪洋。”应该说,叶宗行功不可没,人民也不会忘记他,至今浦江镇还设立他的纪念馆。叶宗行纪念馆来源网络黄浦入海,吴淞江静静变成一条支流,河水由西向东汇入黄浦江。吴淞江衰落,除了和自身弯曲太多有关,也和黄浦的崛起有关。说到黄浦,就不能不说她的“父亲”春申君。唐宋以后,东江和娄江都逐渐衰歇,只剩下松江,也就是吴淞江。吴淞江仅一条支流,不堪重任,经常堵塞。朝廷派人四处寻找新的出路。这时候,东江的一条支流出现在众人视线里,它是一条小河道,初期“阔仅一矢之力”(即宽度只有一箭的射程,约70米)。成功上位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非常好,位于吴淞江和东江转弯处,名字叫“黄歇浦”,也被叫作“黄浦”“大黄浦”,现在能找到最早关于“黄浦”文字记录,出自于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负责地方农业的官吏——检田吏,遇到一位乞讨的老农,检田吏就把老农的哭诉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诗太长,抄录部分:谁知六月至七月,雨水绝无湖又竭。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血。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数车相接接不到,稻田一旦成沙涂。……“滔滔黄浦如沟渠”,它能出现在老农的口中,说明黄浦当时不是无名河道,事实上,黄歇浦大名鼎鼎,因为它的名字源自于战国时期黄歇,也就是春申君。在上海黄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usxini.com/sldl/131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