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乐园

昆山20连冠冷思考挑战者在哪,从哪里超越


伴随着年百强县市榜单的发布,苏州昆山不出意外地蝉联冠军,成功霸榜20年。

除了综合排名外,在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以及新型城市化质量这4个分榜单的排名中,昆山也牢牢占据第一。

昆山强得很长久、很全面、很突出,但追赶者中同样人才济济:

GDP逼近亿的江阴,苏州“四小龙”里的其他三条龙——张家港、常熟、太仓,还有中西部地区的翘首湖南长沙县以及浙江的慈溪、义乌,福建的晋江等,都有突出的亮点,如果将时间维度拉长至10~20年,这些竞争者同样都具有冲击冠军的潜力。

01.

最有力的竞争者——江阴

江阴和昆山并称为县域经济双子星,江阴的经济底蕴、活跃的民营企业以及优势的港口区位条件都是其手上的王牌。

年江阴GDP达.5亿元,逼近亿元大关,虽稍逊昆山的.6亿元,但排名第三的张家港还未突破亿元大关,直接与前二拉开差距。

可以这么说,在综合实力上,当下唯一具有挑战昆山资格的只有江阴一人。

接下来,我们从发展历史、GDP变化趋势、经济类型3个方面分析比较,看看江阴是否足以撼动昆山百县之首的宝座。

·历史路线:一个闯、一个稳

早期的昆山因未赶上“苏南模式”而经济发展落后,直至年,国家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昆山自掏腰包成立了“中国首个自费开发区”,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才获国务院批准,成为了“14+1”中的一员。

也是从年起,国家级开发区和浦东开发的双重叠加机遇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利好消息,昆山也就在那时确立了外向型经济的主导地位,一面依靠上海的拉动作用和溢出效应,一面借助外资“以商引商”,一举崛起为全国台资高地,实现经济腾飞,经济增长率一度高达36%,并逐步培育出近亿规模和近亿规模的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

凭借敢为他人先的“闯劲儿”,昆山成功脱掉“小六子”的帽子,并一跃成为中国县市中最璀璨的明星。

对比之下,江阴在经济领域里相对可以用“稳”来形容。

年,第一次农村工业化浪潮时,催生了中国农村历史上第一批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队工业企业,也就是后来乡镇企业的前身。在此阶段,江阴就初步建立了涵盖机电、冶金、化工、船舶修造、医药、纺织、食品等门类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实力悄然崛起。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将中国制造业带入黄金发展期,江阴涌现出大量制造业企业,如中国强企业中制造绳缆的法尔胜、制造溴冷机的双良集团、深耕纺织业的阳光集团等,都诞生并壮大于此时期。

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江阴乡镇企业进入改制期,到年江阴全市近万家市属、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有多家各类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覆盖制造业产业链条多个关键环节,而“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名号也就此得来。

一路走来,江阴从来没有掉过队,步子很稳、很扎实,经济底蕴是比较深厚的。

·GDP变化:一个总量反超、一个人均反超

单看GDP,其实昆山并没有20连冠,昆山GDP总量是在年时才第一次超越江阴。

在年之前,江阴的GDP都还领先昆山,但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袭来,昆山敢想敢干:首创自建开发区,还有首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首创举办外商独资企业,这种大力拥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让其吃足了全球化红利,在千禧年后以超过25%的惊人增长率力压江阴,并于年在GDP总量上实现反超。

不过正如前文提到的,江阴的经济底蕴是深厚的,所以昆山并没能拉开差距,两市于年携手迈入了亿俱乐部。

江阴的GDP曾在年~年之间追赶到比肩昆山的程度,但近两年,还是昆山率先迈过亿门槛。

虽然总量上没能实现再次超越,但是人均GDP方面江阴却悄然超过了昆山。

从数据上看,在年之前,昆山的人均GDP都是高于江阴的,而且在年之前,这种优势差距是越来越明显的。

但在年和年,昆山的人均GDP两度出现明显的负增长,直接将此前积累的优势消耗殆尽,让江阴抓住机会实现人均GDP的反超以及优势的扩大。

导致趋势变化的因素大致有二:一是经济类型,二是人口变化。

·经济类型:一个外向依赖、一个民企支撑

先说经济类型,昆山的外向型经济主要依托于进出口贸易及上海的辐射,依赖性较强导致外部环境的波动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如年的次贷危机、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等,昆山的人均GDP数据都受到很大负面影响,再加上享受上海溢出效应的同时昆山也会受到大都市虹吸效应的影响,所以有利必有弊。

反观江阴发展的主要动力则来自于民营企业,其内生因素更强、独立性更高,对海外环境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会更强。

江阴的民营经济呈现出“”的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7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8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人数和90%左右的企业数量。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阴鼓励企业上市,“江阴板块”在资本市场也逐渐名声鹊起,获封华夏A股第一县。截至今年,江阴拥有上61家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县级市中排名第一。其中,包括中国企业强9家,中国制造业企业强12家,中国服务业企业强6家,中国民营企业强14家。

虽然江阴经济的自主独立性高,但我国民企在技术积累、管理方式和盈利能力上暂时与外资大企业还有一段距离,导致两市在GDP接近的同时,财政收入方面昆山却遥遥领先江阴。

年,昆山的财政收入为.59亿元,比江阴.30亿元的财政收入多出了快一倍,所以在整体的企业税收和产业结构方面,昆山的优势地位仍极其明显。

面对差距,江阴也已积极推动优质外资项目参与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强链、延链、补链”,通过引进外资带来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为当地民企的转型升级注入更多活力。

同样,昆山在利用好现有外资企业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在推动培养更多的本土民营企业,以更均衡的经济结构增强对抗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因素。

再说人口方面,昆山的人口明显多于江阴,也是导致其人均GDP少于江阴的重要因素。但更少的人口创造了接近的GDP总量,那再叠加人才吸引政策的话,江阴的GDP增长潜力或更大。

结合横向、纵向的表格数据分析,我们还能发现:

(1)昆山的常住人口多于江阴,但是户籍人口却不及江阴,说明昆山有更多的外来流动人口。

(2)年~年,昆山的常住人口的增长率20.8%,约为江阴10.37%的一倍,因此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昆山所能获得的人口红利应是高于江阴的。

(3)昆山的户籍人口增长迅猛,相比之下江阴的户籍人口增长则较为平缓,说明昆山在落户方面的吸引力是要高于江阴的。

(4)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粗略估计流动人口的数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的话,那么在年~年期间,昆山的流动人口变化量是从约万人降至近97万人,而江阴则是从41万人增至51万人,虽然流动人口总量上江阴仍不及昆山,但变化趋势上却是一个在降、一个在升。

吸引更多年轻的有技能的劳动力,对任何一个地区的长久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为人才提供充足发展空间的同时保证配套良好的医疗、教育、交通、娱乐等资源,也将是未来两个强县市之间“抢人”的重要必争之地。

此外,从管辖面积看,昆山和江阴都以平原为主,水面较多。昆山管辖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超过24%是水面,陆地面积则约有平方公里;

而江阴的管辖面积为.5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平方公里。在寸土寸金的当下,各县市都尝试以“腾笼换鸟”的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而江阴更广阔的地域面积或许也能带来更多的潜在竞争力。

02.

省内潜力股和省外黑马

除了江阴之外,其他强县也各有千秋,在分项领域里超越昆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张家港:文明的小镇、美丽的港口

张家港拥有长江在苏州段最长的岸线,被誉为江海交汇第一湾的“张家港湾”也是万里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道湾。作为一个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张家港被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成为长江流域首批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国内首个海关税收超百亿、货物吞吐量超亿吨的县域口岸。

截至年底,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2.52亿吨、外贸进出口运量.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8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3%、9.58%、19.24%。其中,口岸外贸进出口运量首次突破万吨,创历史新高。

从产业结构上看,近十年张家港的第三产业占比大多数时间都领先昆山。

不仅如此,张家港曾定下“城市建设超昆山”的口号,在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方面,张家港确实不逊昆山。从80万把笤帚“扫出”一座全国卫生城市,到创造“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硬”的“张家港经验”,再到连续多年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斩获文明奖项“大满贯”。

张家港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可达18.03平方米,比昆山的15.12平方米/人要高出近20%,“口袋公园”建设颇有成效,城市内米见绿、米见园,城园融合、推窗见绿。

多年来,张家港每年都将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居民在优秀的居住环境中稳步提升幸福感。年,张家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8.05万元、4.42万元,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可以这么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三、年GDP总量达亿元的张家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不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usxini.com/sljd/142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