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渭塘,是中国淡水珍珠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国淡水珍珠之乡”。年,渭塘淡水珍珠加工工艺入选苏州市第三批非遗代表作名录。渭塘淡水珍珠是古老的太湖珍珠加工工艺的典型代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渭塘几乎家家都做着淡水珍珠养殖的工作,从父亲手中接过衣钵的计杏元就是其中一员,从十几岁投身珍珠事业开始,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
“我和珍珠是有缘分的。”计杏元说,这个缘分不仅仅是因为家族渊源。他祖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经营珍珠小卖部,七十年代父亲计根水开始尝试珍珠养殖,耳濡目染之中,计杏元就与珍珠牢牢地“串”在了一起。
他爱珍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江南鱼米之乡,“江河湖海”渭塘就占了两项,有河、有湖,养鱼、种菱也是水乡人的一大生活来源。小时候,计杏元还是一个“菱童”,夏末秋初,他随大人去采菱,却不小心掉进了湖里,他一边呼救一边紧紧抓住吊养育珠蚌的绳子,直到村上的一个老奶奶赶来救了他。计杏元说,老奶奶是他的救命恩人,珍珠也是,如果没有那条吊养育珠蚌的绳子,他坚持不了那么久。
与珍珠的缘分加上祖辈相传的技艺,18岁那年,计杏元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珍珠养殖行业之中,这一干就是40多年,而且从未改过行。
“十几岁开始学着种蚌、养蚌,不仅自己种,后来还去浙江、福建等地帮人家种。”计杏元说,那个时候他自己也到省外去跟人交流种蚌技术,到了年,他回到家乡渭塘,开始大规模地种蚌、养蚌,开始创业,真正走上了这条珍珠养殖之路。
“珍珠养殖是很辛苦的,要选择优质水域种蚌育珠,且不说这个育珠的技术如何,仅仅是养蚌一条,就是个靠‘天’吃饭的活。”开始养蚌的计杏元,家里不睡,天天睡在草棚里。家门口的水域养不下,还要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养。天气要好,水温要适宜,蚌要健康、无病害、无损伤,仅是这些就要忙活好一阵子了。
从选择蚌也就是养珍珠的母贝,到进行手术植核,然后是养殖育珠、开贝取珠。这一过程,最核心的就是手术植核,将细胞小片和珠核植入蚌中,然后将其放回水中用绳索吊着进行养殖。几十年的育珠经验让计杏元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切片的时候要偏长一点,种出来的珠会圆一些。”但即便有着丰富的经验,开蚌取珠也都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计杏元介绍说,以前育珠用的是河蚌,养出来的珍珠粒小形差,表面也不光滑,后来开始采用三角帆蚌,养出来的珍珠又大又好,光泽度也偏高。一只珠蚌里最多可以产25颗珍珠,碰到特别好的珍珠是很难的。历经三代的传承如今又有了第四计杏元代,计杏元的儿子计晓明也投身这项事业,不同的是,他比父亲走得更远,从珍珠养殖、加工、销售、鉴定到珠宝设计,他都有涉猎。计杏元说,祖辈只知道种蚌育珠,到了他这一代开始自己加工销售,到了儿子一辈,又拓展出去,这是一条发展轨迹,也是渭塘珍珠人的奋斗史。
值得一提的是,好珍珠有一个标准,
那就是“光大圆亮”,通常要万里挑一。
计杏元就收藏了一条由“光大圆亮”串成的珍珠项链,这是他几十年来在自己养殖的珍珠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一颗颗慢慢积累,直到串成一条项链,送给了陪伴多年同为“珍珠人”的太太。都说珍珠无价玉无瑕,对计杏元来说情谊最无价,珍珠就是他最好的表达。
信息来源:姑苏晚报
今日渭塘
长按识别中科白殿疯医院怎么样北京中科白瘕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usxini.com/slly/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