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从一座小桥上走过,接着沿着河边走一段——虽然河水再也不清澈,却依稀保留着一丝枕河人家的景象,再穿过狭窄幽长的小巷里弄,幼儿园就设在小巷里最深邃的地方。
保健老师会坐在传达室门口,每个到校的小朋友会自觉到保健老师面前张大嘴巴,让她往嘴里喷消毒水,穿白大褂的保育员老师已经开始烧水冲奶粉,准备早上要吃的点心。当然,幼儿园原址现在依旧还在,只不过早已废弃多年,大门紧闭,偶尔会有一只猫从门缝中探出头贼头贼脑看上一眼,见人便嗖的一下再也不见踪影。
年,新世纪的开局之年,那年抑或人们满怀期待与好奇,抑或秉持怀或猜想疑,翘首观望着新世纪将会发生的一切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世界还是充满着美好的希望的。
当时的吴县还没有撤市并区,苏州市也远没有后来那么大,几乎现在的姑苏区差不多相当于当年苏州市区的所有范围了。
新区不少地方还是未开发的荒芜之地,“迪士尼太远,去苏州乐园”是一句让人记忆犹新的广告词
当时的新区管委会还设立在狮山桥附近;园区开发也没有多久,当时周末会有很多人从市里来到园区玩,中新路那块界碑就像分水岭,园区现代化的建设与景观与古朴的老城区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市内的几个大厂在新世纪前后效益不佳,有的工厂倒闭——例如我二姑所在的手表厂,当年能进入手表厂的员工不少是干部子女,手表厂的员工在谈婚论嫁时也成了香饽饽。
但命运总是造化弄人,这座当时被大家视为“永不倒的手表厂”,却几乎是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或者是想法适应形势改制——例如我爸所在的工厂,“国营”的光环消退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名词“股份有限公司”;厂长摇身一变成了董事长,工厂几年后还上了市,当然那是后话了。
随后的几年,还能看到市里有一些早已人去楼空的工厂遗址,它们就像一具没有生命的躯体一般,静静地走向自我消亡;面积庞大的厂区,随处可见的标语以及规模宏伟的车间,但却只见寥寥数人留守,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生气。后来有些旧厂区又被许多小厂所分割,一夜间大门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不少厂牌。
大部分人的生活环境还没有被分割,弄堂和小巷里的老居民们依旧秉持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与此同时,类似“工人新村”这样的工厂配套住宅大规模存在着,由于一代人甚至三代人都在同一厂内工作,新村里的居民几乎彼此互相熟悉,邻里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后来的陌生,新村内的老居民会自发去维持一种类似物业的体系,这种彼此高度相识的关系现在怕是不多见了。
但没有人会想过再过几年随着道路拓宽,老新村改造等市政工程的到来,将这种多年维系起的邻里情感和已经深入灵魂的生活习惯在一瞬间分崩离析,城区老居民不少往城外搬迁安置,原有的生活习惯也随着环境的改变,不少消失殆尽。
市里的公交线路没有超过一百条,无人售票还没有在全部线路上实施,远郊线路依然分段人工计价。公交网络远没有覆盖全市,要想去郊区乡镇还得坐中巴,或者坐郊区线路——耗时长,车速慢,车内嘈杂,偶尔有乘客会因无法忍受颠簸和车内浑浊的空气而开窗一路呕吐。这恐怕也是当年市内黑车猖獗的主要原因。
68路是全市的明星线路,不仅因为沟通了新区和园区,而且所用的是双层巴士,坐在二层可以纵览路途风光,车身上各种花花绿绿的广告也令人眼前一亮,当时这样的新奇产物,让广大苏州市民觉得非常新鲜。
大客流线路使用铰接车运营,现在看来苏州狭窄的道路能容纳铰接车庞大的身躯穿梭其中而毫无障碍,真是奇迹,可能是当年道路上车不多的缘故吧。空调车也是有的,但当时这样的新生事物推行时并未一开始就被人接受,不少人为节省1元空调费宁可再花时间等一辆普通车。至于地铁有轨电车,当时并未有人会觉得未来的苏州交通压力会如此巨大。
石路当时并不是步行街,奥特莱斯当年是著名的亚细亚商厦,而亚细亚和国际商城门口当时则都是马路,鸭黛桥位置当年还是公交起点站,新华电影院好像还有个录像厅。
观前街新改造好不久,当时晚上全家人还一起去转了一圈,只记得熙熙攘攘的人和眼花缭乱的霓虹灯。当时苏州书城还是市里最大的书店,只可惜如今彻底没落了。
平门桥下去是一个大转盘,里面好像还是带喷泉的那种,夏天还会有人在那个喷泉里洗澡……(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汽车北站附近的大草坪和小公园是谈情说爱之地。当年的苏站路上(大约位于现在火车站南广场的位置)还有一个铁路闸口(属于哪个工厂忘记了),一旦有火车经过还要放下栅栏等。钱万里桥小商品市场还是苏州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有私家车的不算太多,当时不少人家都有部小“金鸟”助力车,助力车使用年限越长黑烟越严重,几年后全市开始全面取缔助力车。出租车还是红色车身,00年苏州似乎还有面的在跑,那时自行车也可以顺路放在后备箱里。
低洼地区很多,大暴雨后市里不少地方内涝严重。
苏州电视台每逢周末以及寒暑假的上午都会放动画片,那时对日本动漫还没有现在那么多的限制,灌篮高手足球小将龙珠叮当猫(并不是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当时好像已经引进到国内了,每天下午四五点多苏州台会播。时年暑假苏州台晚上的黄金时段播还珠格格第二部,外面乘风凉的到点几乎都回去看电视了。与此同时,还有一部新电视剧走进了视线——少年包青天,第一次看时还是在某厂的传达室里,几个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
当时苏州市的外来人口还没有后来那么多,大规模的高架桥工程还没开建,整个城市还基本处于慢节奏的生活中,谁曾想短短几年后整个城市面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90年代后期苏州城中有不少糖炒栗子的小店开起,那个时候价格只有10元左右不像现在20出头老贵
那年我吃了人生第一只生日蛋糕在长发西饼买的只有35元,远远比现在便宜N多。我一个人一下子吃了一大半,肉月饼的价格也不过2元左右。
下半年的时候我爸的单位转制了,他公司效益没有以前好的多。他也在那里挨了几年最后转业
进入21世纪了免费的东西没有那么多了,曾经凭户口领园林票的时代走了。一切都变得经济,从年开始上海东方电视台频繁放日剧,我在那里看了不少经典电视。
年是韩剧开启年,那年在江苏卫视看了韩剧鼻祖安在旭崔真实的星梦奇缘。上海东方卫视放了南韩第一美女金喜善的可爱先生,后来央视8套连着几年放韩剧看了几个暑假。
7月份的夏天看了周杰的少包1那个时候原班人马很原汁原味,23部之后质量下降。
年在我没有读小学之前春天和我妈的同事枫桥人一起去苏州乐园的水上乐园看一下。然后她又带我们去新区一中看一下,那个时候新区一中刚建设中还有很多没有装修好。
新区过了狮子山都是田地和工厂,是属于边拆房子边建设工厂和设施的。去新区只有走两座桥,第一座是枫桥旁边的铁岭关何山桥,后来年还是98年左右改到南面了。
第二座在赛格电子市场旁边锁山桥,那座桥有点小。去横塘木渎的走这里很近。狮山桥是后来建造的,在体育馆旁边。
内容来源于知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THEEND—
态度爆文
◆严控的苏州楼市,我们还要不要买房
◆给多少钱你才愿意离开苏州?
◆孩子,我想带你去苏州
◆苏州正在消失......
◆你为什么喜欢苏州?
◆苏州楼市新政满月后惊现天机,99%的购房者不知道!
◆揭秘:苏州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是如何被上海取代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usxini.com/slly/1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