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http://m.39.net/disease/a_6169821.html江南的核心,包括长江,钱塘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基本是围着南通,扬州,马鞍山,芜湖,宣城,绍兴,宁波,舟山/嵊泗画个鸭蛋形的圈。太湖,就是围在中间的蛋黄。
江南的城市,单论镜头感,我还是偏爱苏州:城中心至今保留的老房子,穿插其中的各色私家园林,河街相临的石板路,窄窄河面上一座接一座的小桥,旗袍纸伞,微风细雨,还有新建的苏博。我心目中的江南。
苏州城有年的历史:春秋时期,这里曾是吴国的都城,水陆平行、河街相临的城市格局已经出现;宋元时期,苏州又名平江;直到,朱元璋将此地更名为苏州府。所以一直有“先有平江路,再有苏州城”这一说法。
这条平江路就在苏州的东北面,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当时的城市地图上。它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是苏州城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古城区。
荡马路
很久以前的上海,房子小,物资也贫乏,周末、节假日去四川路,南京路,淮海路逛街,排队在饮食店吃点心,是最让人兴奋的一件事,上海话称之为“荡马路”。每次到苏州,我最爱去平江路上荡马路。
河西的民居依河而建,老房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斑驳外墙如丹青淡剥,藤萝蔓草,随风摇曳。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极致,让平江路摆脱了景区雷同的魔咒,脱颖而出。
街边的精致小店,有吃有玩,随便推开一扇门,一层进一层的房子,各具特色的内装饰,琳琅满目的小玩意,总让人欲罢不能。
这里有一家出名的丝巾店,作品曾在米兰的展会上大放异彩,每一条丝巾都有一个主题。最爱“唐妃”,千辛万苦最终觅到一条。丝巾店的妹妹很可爱,雪白的皮肤,丹凤眼,永远笑眯眯的样子,即使不买也可以请教她各款围巾的系法,妹妹从来不拒绝。看到她,总能联想起“苏州美女”这个词。
河东有一家扇子的专卖店。从来没有想到小小的扇子会有这么多材质和款式。最爱的还是手工绣花的双面扇,看看价格终究是下不了决心买一把。店面连接着内院,陈列着所有制扇的工具,材料,如有兴趣,还可坐下学做一把扇子,带回一份别致的礼物。
缂丝,中国的非物质遗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最结实耐保存的丝织品。平江路上有个不小的店面,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在织丝。店里还有一些缂丝小件可以购买,大都看上去朴实无华,只在阳光照耀的瞬间,隐隐现出丝绸的质感。
平江路的最北面,快出牌坊的地方,有一家小小的古玩店沿河而立。每次去到那里,总要歇歇脚,将自己的心爱之物重新串一下,再补点新款。店是哥哥的,看店的是妹妹。每每看她在阳光下,沿河而坐,心灵手巧的窜着珠玉核雕,人间的烟火气总要去掉几分。
街上还有好几家旗袍和汉服的专卖店,大气的配色,精妙的刺绣,只欣赏就已经心满意足。其实,我家里还挂着两条上海龙凤定制的手工绣花旗袍。发胖后,只能挂着看看。先努力恢复原样,宠幸一下我的定制款吧。
在平江路上荡马路,千万要遵循“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原则,喜欢的地方就直接推门而入,我就是这样,欣赏了一场苏绣的盛宴。
小巷名人
平江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多米,三里路左右,并不长。路两边的小巷,特别是东边,还非常好的保留了多条水巷。这些横街窄巷里,比如狮子寺巷、卫道观前、大儒巷、丁香巷、钮家巷、悬桥巷,晚清近代即有不少名士寓居在这些窄巷深宅之中,值得探寻一番。
悬桥巷27号,同治七年的洪钧洪状元的老宅。他官至兵部左侍郎,娶了年方二八的“秦淮河名妓”赛金花为自己的第三房姨太太,并带着她出使西洋。聪明的赛金花陪同洪公使从西方四国“载誉”归来时已经能够讲一口很好的外语,成为当时中国社交圈内第一代的“交际花”。仅仅两个月后,洪钧谢世而去,年轻貌美的赛金花无限感慨地离开悬桥巷去了上海,开始了真正属于她的“名妓”生活。
洪大人曾经专门给赛金花造了房子,就是洪家大院的“第七进”房。在这里走走,评弹声声,总觉得那街角会走出那个风韵优雅的赛金花来呢!
钮家巷33号,有一座面积多平方米、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老宅,庭院深深,至今还保存着完好的雕花门窗、木质地板。老宅内有一幢形状宛如一艘船的屋子被称之为“船屋”。门口挂着编号号的“控制保护古建筑”牌,彰显着其历史价值。
深宅大院和名人故居是苏州古城的象征,也是街巷中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平江路两侧的小巷深处仍然能一睹这些古旧宅第的身影:外观恢宏,装修精致,布局有主有从,尊卑分明,似隔还连,建筑里透着吴文化的印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
沿着平江路,去评弹博物馆喝碗茶听上一段弹词;到昆曲博物馆探访精妙绝伦的古戏台。博物馆原是清末寓居苏州的山西商人所建的全晋会馆,庭院宽畅,南面正中是一个戏台。戏台天花板上装饰繁复,藻井的设计别有妙用,仿佛一个共鸣箱,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声音顿时变得洪亮圆润,余音更能绕梁不绝。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之为奇迹。来这里的人,不会为生意而谈生意,喝着茶,听着戏,一个大单就签下来了。是哦,就是今天的俱乐部。
礼耕堂潘宅,以及清代状元潘世恩故宅“太傅第”,各色巷子,从南到北横跨平江河的17座小桥,来了,就到处走走吧。高墙早已挡不住市井生活的侵近,只是吴侬软语还在。平江路是方方正正的,你可能迷失在江南的微风细雨中,但是永远不会在这里迷路。
园林和苏博
苏州是举世闻名的园林城市,早在东汉时,平江路保吉利桥南就出现了苏州园林史上最早的私家宅园——笮家园。只是园子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空留一个地名。
平江路北面连接着东北街,拙政园就坐落于此处。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世界文化遗产,来苏州是一定不能错过它,虽然游客人从众。拙政园曾对园林深度爱好者推出早场活动,开门前一小时10位预定的客人可以提前入园,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详探园子的每一处细节。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这项服务。有机会值得一看。
享誉世界的设计大师,贝聿铭,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从小在苏州园林长大的经历是他抹不去的记忆和财富,大家或许可以从“狮子林”里找到些许印记。贝老的最后一件代表作,苏州博物馆,和拙政园一起并列在东北街上。苏博的设计,不会让人错过任何一件展品;苏式的花窗,一步一景;中庭的水池和四周的几何形建筑互相映衬。有好多人去苏博,只为了在中庭水岸边拍一张美美的照片。四周行着注目礼的游客?不认识,看不见。
出苏博,是要经过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从地图上看,忠王府位于拙政园和苏博中间。没有更多的文物陈列,好歹是个历史吧。
评弹拌饭
苏州四季分明,物产丰饶,苏帮菜讲究“不时不食”。景区更是盛产美食的地方:桂花糕、酒酿丸子、鲜肉月饼、海棠糕、竹筒糍粑、大碗茶。除了这些街边小吃,青砖白瓦下临街而立的店铺,也是很多吃客的目标。哪天走在平江路上,看到河边一大堆人手捧凤爪大口香甜地啃着,千万别惊讶,那家小小门面的“鸡脚旮旯”,他们家的鸡脚,鸭舌美味异常,香味四溢整条老街。
大儒巷和平江路交界的地方,有家“松鹤楼”,那可是苏州的老牌餐饮名店,地道的苏州口味。松鼠桂鱼、蟹黄豆腐、糖醋排骨、糖醋鱼、酱蹄膀,每一道都让人垂涎欲滴,只能每次去轮换着点。
平江路南面,还有一家“南京大排档”,四五进的老房子,一路到底有人在台上现场表演评弹,大排档的氛围,也值得一试。如果人多,爱吃糯米,可以点一个大麻球。端上桌时,麻球大如篮球,薄如灯纸,满脸芝麻,香!
一巷之隔,平江路清静古朴;咫尺外的观前街则鼎沸喧哗,美食更多。建国后有一部黑白电影,“小小得月楼”,通篇苏州话,讲的就是观前街上“得月楼”饭店的故事。蜜汁火方,碧螺虾仁,苏式船点。电影里曾经提到过“符离鸭”,不知道现实中有没有,下次去问问。
观前街上,还有许多出名的糕团店:采芝斋,黄天源,稻香村(和北京不是一家,但有点渊源)。每一次,我都是随便走走,看季节,看心情随手买点品尝一下。糕团要吃新鲜当季的,枣泥麻饼倒是适合买回家做手信送家人朋友。还有就是卤汁豆腐干。孩提时代,这可是至上的美味,小小一盒,配个牙签,甜甜的嚼劲,这满嘴的幸福,长大后,只有看到大额奖金的一刹那才重新拥有过。
苏州人爱吃面,苏式面和各式浇头,可是大有名堂的。先讲个网红:三虾面。
农历四到六月端午节前后,河虾带籽,把河虾剥成虾仁、虾籽、虾脑(虾头上的虾黄),然后再炒成一碟。上面时,一碟三虾浇头,一碟青菜,一碟姜丝,一碗清汤,有些店家还会配上一碟蘑菇炒笋。将三虾浇头和适量的姜丝,小菜,作为浇头拌到面中,稍加点醋,兼具美感和口感的的美味三虾面就成了。虾籽一拌到面里就均匀的沾在面条上,所以面条吃起来自然就带着鲜香。整道菜虽然只用了河虾,但却是非常费工夫的一道菜,每年也只提供两个月。
白汤面,红汤面,奥灶面,汤面,拌面;浇头么,肥肠,爆鱼,素鸡,猪肝,面筋,焖肉,秃黄油。。。。。实在背不出。有些老吃客,最会挑着店家开门的时候,叫上一碗头汤面。小小一碗面,还有诸多的讲究。
苏博对面,就是“朱鸿兴”,苏州当地人才知道的老面馆。面馆已经修缮过,非常苏州,面更是地道。出苏博的时候,不妨去试一下。
在苏州,吃着饭,喝着茶,听着评弹,就再也没有心情去追究门外的繁琐俗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usxini.com/slly/1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