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苏州乐园 > 苏州乐园门票 > 苏州小吃有着一张从未受过欺负的脸
当前位置: 苏州乐园 > 苏州乐园门票 > 苏州小吃有着一张从未受过欺负的脸
◆◆◆
如果把苏州的小吃比作一个人的话,那它一定长着一张从未受过欺负的脸。
苏州小吃存在的最大意义是用来消遣的,而非果腹。
姑苏自古富庶。仓廪丰实后,自然不用为如何吃饱肚子担心,食物也精致讲究起来,或打发闲暇,或不辜负好时光。
午后茶楼,一杯碧螺春,一份四碟茶点,咸甜皆有,听听评弹,聊聊八卦,最后再来一碗鸡汤馄饨,便是老苏州一个充实的下午。
甜是灵魂甜是一种基本的味觉,在全世界的饮食文化中,甜都象征的美好,是让人愉悦的味道。
吴越地区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时,君主们就将蜂蜜作为珍贵的礼物,相互赠送。无论是蜂蜜、甜菜、甘蔗,这些甜味的来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需要占用大量耕地资源。
因此,古时甜味是奢侈的味道,只有富饶之地才有资格将其升华成灵魂。苏州这样依山傍水的鱼米之乡,喜欢甜食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甜蜜的味道就是苏州小吃的灵魂,甜口的小吃几乎占了半壁江山。而作为苏州伴手礼名片的卤汁豆腐干,就是一种非常甜腻的小吃。
糖粥
“笃笃笃,卖糖粥”,如果要评选出苏州最好吃的小吃,那一定是千人千味,而要选苏州最霸气的小吃,那么潘家的糖粥一定榜上有名。
一条小弄堂,一个小摊子,一对老夫妻,一碗糖粥,限时限量,但是却是苏州名声在外的小吃摊。为什么生意那么火?其实,原因很简单——好吃。是老苏州家里的味道。
潘玉麟糖粥摊
熬煮一锅香浓的粥,配上5、6小时熬制的赤豆糊,冬天里来上一晚热气腾腾的赤豆糖粥,暖胃又暖心。
桂花糕
梅花糕源于明朝,到清朝就成为了江南最著名的糕点小吃。
当年乾隆下江南时,见其形似梅花,色泽诱人,香味扑鼻,豆沙和玫瑰的馅料香甜无比,觉得比自家宫廷的御点还要赞。于是有了乾隆打广告的梅花糕迅速爆红。
而在我看来,梅花糕还是小时候的好吃。
等在炉子前,看着摊主将面糊和馅料倒入模具,渐渐飘散出的香气,简直撩拨人心。待盖子掀开时撒上白糖和红绿丝的时候,口水应该已经流下来了。
现在做梅花糕的摊点不多,但是也不难找,山塘街、平江路上有几家,口味和原料只能说是普通,远道而来的游客,可以感受一下这苏州特色的梅花糕。
酒酿饼
3、4月份是苏州人吃酒酿饼的时节。据说这个小吃与张士诚有关。
当年张士诚因为误伤人命,带着老母四处逃亡。当时正逢寒食节,又无处可以乞讨,母子二人几天没有进食。张士诚见老母快被饿死,泣不成声,一位老伯见状发了善心,用家中仅有的几个酒糟做了饼给了他,救了张士诚的母亲。
几年后,张士诚在苏造反称王,下令寒食节吃酒糟饼,并取名叫“救娘饼”。后来他被朱元璋活捉,在押往应天府的路上自尽。从此没有人再敢叫那饼为“救娘饼”,于是改成了“酒酿饼”。
酒酿饼以苏州当地冬小麦和酒酿为原料,馅以玫瑰、豆沙、薄荷居多。
特别是玫瑰和薄荷馅料,非常具有苏州特色:咬开饼后,粉红色的玫瑰馅慢慢渗出,咀嚼起来有着砂糖般的颗粒感,伴着浓郁的花香,全是春天的气息;而薄荷味则是淡绿色的馅料,有一丝丝冰凉的口感,很是爽口。
一到上市季节,观前街上的采芝斋、黄天源等老字号门口便会摆起炉灶,热炉烘制,现烤现卖。一定要趁热享用,不但绵密香甜,还带有浓郁的酒酿香味。
鸡头米
鸡头米又称芡实,以苏州葑门黄天荡出产为佳品。
鸡头米属于小众食材,跨过长江后,随便找个路人甲,问问什么鸡头米,十有八九会懵。芡实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视为延年益寿的上品,认为其具有“补中、除暑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等作用。
鸡头米古时是贡品,估计也是因为乾隆爱吃。
要知道,中国人是一个肾虚的群体,十肾九虚,所以,挑选滋补品不仅要走心,更要走肾,于是鸡头米这样益肾益精的神器就走上了贡品的道路,如今更是买出一斤过百的天价。
糖水鸡头米的做法非常的简单:烧开水,放冰糖,放鸡头米,煮几分钟就好。
其实,鸡头米其主要成分就是淀粉,本身没有什么味道,但是煮开后,有一股莲藕的清甜,嚼的时候,其口感介于弹牙和粘牙之间,是一道很清爽的小食。
软糯是性格如果只选择一个词语来形容苏州,那“温婉”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苏州人内敛,温和,不张扬,细腻而内秀,这与苏州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沿海但不靠海,西边的太湖和北边的长江偶有洪涝,但基本都能适可而止;土地肥沃,又没有恶劣大灾之虞。
所以,千百年来,苏州人都过着相对平和富庶的生活,从而形成了温婉的性格。而软酥糯的苏州小吃,则是这温婉最精准的诠释。
汤圆(团)
汤圆的馅料一直就有南北咸甜之争,苏州的汤团则没有这个问题,因为苏州汤团的馅料可谓是“甜中意,咸欢喜”——咸甜皆有。
咸的主要是鲜肉,甜的有芝麻的、豆沙的、还有玫瑰薄荷之类的。
不仅苏州的汤圆没有咸甜之分,甚至没有大小之分,有大的有馅料的汤团,还有小的实心的小圆子,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软糯。
这样的口感来自于水磨糯米粉,据说,吃汤团的时候,需要把假牙取下,否则很容易就被粘下来的。
好吃的鲜肉汤团皮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轻轻的咬一小口——大概小拇指盖那么点儿,刚好露出肉馅,同时汤汁不又能外溢。
小心地嘬一小口,将滚烫咸鲜油香的肉汁吸入口腔,轻微烫到上颚后,流淌满溢整个口腔,肉汁包裹住刚刚咬下的那块外皮,那种满足感令人浑身舒畅。
汤团最好吃的部分,是鲜香的肉汁与软糯外皮交融的地方
山塘街星桥头附近有一家新年点心店,他家的汤团汁多鲜香,是很传统的苏式汤团。吴趋坊乐惠馄饨店的汤团也是值得一试。
除了苏式汤团外,还有炒肉团、双酿团、松花团、青团子也是苏州非常有特色的时令糕团。万福兴、黄天源、荣阳楼等传统的苏州小吃店每到当季都会推出应季的糕团。
猪油糖年糕
作为软酥糯的另一个类别,糕也是苏州小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猪油糖年糕则是著名的代表。
不放猪油的年糕是不够肥香的,清人沈藻采编撰的《元和唯亭志》里,专门提到“猪油糕”,说它洁白晶莹,糯软润湿,油而不腻,故称其为“吴门佳制”。
猪油糖年糕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将年糕切成薄片,裹上鸡蛋液,放入油锅里轻轻一炸,蛋液微微焦香,猪油融化后渗入年糕的纹理中,趁热咬上一口,软糯喷香。
蟹壳黄
蟹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是江浙地区很有名的小吃。
蟹壳黄用发酵面加油酥,填入咸甜各色的馅料,烘烤而成,吃口酥、松、香。苏州人嗜茶,旧时茶馆里,点单率最高的两种茶点之一,即是蟹壳黄。
平江路边的大儒巷有一个小小的饼摊,他家的蟹壳黄有肉松、芝麻等咸甜口味,刚出炉的时候,满街飘香。
袜底酥、桃酥、松仁酥
袜底酥听名字就是一种非常市井的小吃,形似袜底口感酥,用油酥和面反复揉和均匀,烘烤出来一层层薄至半透明,吃起来松脆香酥。
桃酥、松仁酥就是儿时的味道,偷偷摸摸从饼干桶拿桃酥吃,一块吃在嘴里酥脆香甜,简直就是苏州人小时候的“丹麦蓝罐曲奇”。松仁酥则更为软糯一点,鲜甜可口,松子的香气浓郁。
在黄天井巷有一家专卖苏州小吃的小店,他家的袜底酥、桃酥、杏仁酥都是非常传统的苏式小吃,相城麻饼也非常有特色。
咸鲜是生活滋味
俗话说,若要鲜,加点盐,咸鲜味的小吃是体现苏州小吃滋味的主力军。
鸡汤和肉汁是苏式小吃咸鲜味的主要来源,而馄饨则是其代表。
泡泡混沌
非常有特色的苏州小吃,说是馄饨,其实几乎没有馅料,就是一张薄如蝉翼的馄饨皮,生的时候,像褶皱丰富的薄纱。汤底以鸡汤和肉汤为主,下好的小馄饨放入碗中,像一个个透亮的泡泡一般浮在汤碗中。
苏州市内的绿杨、乐惠都有不错的泡泡小馄饨,昆山正仪老街上有个老阿婆家的泡泡馄饨也非常有特色。
生煎、汤包、鲜肉月饼
其实,这个三种小吃差别还是很大的,但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饱含咸鲜肉汁的肉馅。
生煎和汤包都属于包子的一种,生煎是用油煎制的肉包子,汤包则是蒸制的。生煎的脆底更是很多苏州老饕的最爱,留有肉汁的脆底,蘸上一点点陈醋,酸、咸、鲜、甜、香,口感复合。
汤包则是以皮薄汁多为佳品,薄薄的外皮蒸制后,变成半透明的,同样可以蘸一些陈醋。
鲜肉月饼也是非常苏州的小吃,一些北方的朋友总是一副遇见异教徒的表情:“月饼还可以做成咸的?!”
但是苏州的鲜肉月饼确实是月饼中的奇葩,本来苏式月饼的油酥皮就和广式差别很大,馅料用了一大坨咸鲜多汁的肉馅。
每年中秋前,长发、胥城这些鲜肉月饼摊点前,排队的人群往往都能排出一条街。
大肉粽
东大街上的赵记是苏州非常有名的粽子店,他家的大肉粽里有一块肥肥的猪膘油是整个粽子的亮点。将粽子加热后,猪油慢慢融化后,渗入糯米中,粽叶的清香,猪油的肉香,糯米的糯香,好吃又扛饿。
本来糯米就属于不易消化的食物,加上肉粽大大的分量,一个就能吃饱。
咸豆浆
豆浆也是我国汉族非常常见的传统饮品,特别是江南这种非畜牧业地区,豆浆也是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手段。苏州小吃中豆浆也是重要的饮品,但是把豆浆做成咸味的,算是苏州小吃的一大特色。
阊门姚记的咸豆浆是苏州人宵夜的心头好。
将滚烫的纯豆浆冲入盛有酱油、榨菜末、葱花、紫菜、虾皮、油条的碗中,传统的咸豆浆中还要放入猪油渣。冬夜里,来上一碗,配上两根油条作为宵夜,给寒冷的胃以很大的满足感。
荷叶包死人
初听这名字感觉有点瘆人,其实就蛋饼里夹油条。
据说荷叶包死人的这个名字是因为秦烩和他内人对岳飞的陷害,苏州人把两根油条油炸了夹在蛋饼里,当做秦桧。“荷叶”指薄饼,“死人”指油条,又叫“小死人”,表达了苏州人对秦桧的痛恨。
以前上学的时候,荷叶包死人经常拿来作为早饭。吃一个下去,能管饱一上午。现在做荷叶包死人的地方不多,阊门姚记还有供应,不过,名字好像改了,毕竟“死人”作为食物名,总归不太吉利。
犄角旮旯有惊喜小吃重在一个“小”字,而各种边角料的食材是“小”吃的重要原料,苏州小吃能将很多不起眼的“小”食材做出惊喜来。
鸡脚
算是鸡的下脚料,不是苏帮菜主要食材,也不是寻常人家的家常菜。但就是这种非主流的食材,被苏州人做成苏州小吃的一个大类。在苏州本地人的调侃中,把平江路称为鸡爪酸奶一条街。
在我印象中,苏州好吃的鸡爪就是从祥鑫饮食店开始的,店址是在一条非常狭小的弄堂里,不是认真做功课的话,很难找到。
他家招牌鸡爪真是又香又糯,浓浓的脂膏非常丰腴,特别是鸡爪“手掌”位置那坨筋头巴脑的东西,吃起来有极大的满足感。
粢饭糕
以前的粢饭糕,主要是用隔夜吃剩的米饭,第二天用油炸制,算是废物利用。现在这类小吃,也是很多早餐摊现氽现吃,咸香可口。
喜蛋
这个算是比较小众的苏州小吃了,主要的原料是胚胎发育到一半时的鸡蛋,有全喜(小鸡基本成型的鸡蛋),半喜(胚胎还没完全发育),混蛋(刚刚开始发育)。用酱油、香料,在大锅中煮沸,爱吃的人几乎每天要来几个。
吃面也能是土豪苏州人喜欢吃面,所以在“面”上下了很多功夫。除了一些比较经典亲民的口味,他们还运用了大手笔制作和精良材料,打造了苏城的7碗“土豪面”,其中有不少都是应季而生、限量供应。满满的奢华感扑面而来
塘片面
我敢说,这面可能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别以为这是糟溜鱼片哦。3月塘鳢鱼大量上市,一般家常做法就是塘鳢鱼炖蛋,但是苏州有一土豪吃法,那就是糟溜塘片(鱼片可以是黑鱼,塘片则是专指塘鳢鱼),肥美的肉,横竖刀工来一阵,再上些浆,就凑成了塘鳢鱼精华。按照塘鳢鱼的市价,几乎要上百元一斤,一碗塘片面差不多要3条塘鳢鱼,一碗面下来怎么滴也得70左右啊。
蕈油面
这种面的浇头是松树蕈制成,它是一种附生在松树根部的野生食用菌类,常熟虞山的松树蕈名气很大,松树蕈的加工较为复杂,先要用盐水浸渍,然后剥去表面一层薄薄的衣膜,清洗掉杂质,用油锅爆炒调味后,才成蕈油,松树蕈口感比较实,仿佛嫩肉,又似野味,较有嚼头。虽然价格不贵只要28元,但在苏州市里能吃到蕈油面的地方不多。
三虾面
三虾面有个绰号叫“土豪三虾面”,通常都是至少在70元以上。三虾的原料并不稀奇,但是如果你亲眼见过他们剥虾仁和出虾脑所费的细功,就知道这东西有多值钱了,“重功轻料”一目了然。三虾面的浇头是由虾仁、虾籽和虾脑组成的三虾,夏至时节雌河虾是一年中最好吃的,它身上的三宝,即所谓的“三虾”:虾仁肥美,嫩;虾籽饱满,鲜;一粒粒形似红米的虾脑硬实,香。味道之鲜美真是想想都流口水!正宗的三虾面虾肉必须非常新鲜,每颗上面都要包裹着虾子,这样的浇头入口弹牙,汤浓味鲜。
虾仁蟹粉面
蟹粉面则使用大闸蟹除蟹黄以外的蟹肉、蟹膏等,配以虾仁炒制而成。如果点的是汤面,应该用筷子夹起来吃,不要将浇头倒进碗里,否则蟹粉融入汤中,味道会被稀释,尝不出蟹肉的味道;如果点的是干面,可以将浇头放到面里搅拌均匀再吃,这样每一根面条上都会沾着美味的蟹肉,味道美极了。
蟹黄面
又叫“秃黄油面”,意思是“光秃秃的只有蟹黄和蟹膏”,是传说中的顶级面点。说起蟹黄面与蟹粉面的制作过程,那可是相当讲究,关键就在浇头。首先要将大闸蟹煮熟,拆出蟹黄、蟹膏、蟹肉,然后以荤油、姜末等佐料炒制,炒好的浇头色泽深黄,油光透亮,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每天只卖四五碗。每碗元。
冻鸡面
冻鸡面是苏州传统冬令面代表品种。一碗晶莹剔透的冻鸡面浇头,从草鸡浸漂焯水到文火“焐”等,一道道程序精工细作,要花上8~10个小时才能“大功告成”。虽说一碗冻鸡面定价在38元/份,但由于这两种时令面用料考究,还需要现场制作,所以朱鸿兴其它面店暂不供应,只有朱鸿兴面馆(齐门路店)可以吃到,一天就供应30多碗,去晚了也吃不到。
澳洲龙虾面
这个不算传统的苏式浇头,不过想想用澳洲龙虾做浇头,老板的创意十分大胆,看价格表上是元一份,需要提前预订。小编只想说一句,请吃过的壕友们在下面评论区告诉我这面到底是个啥滋味啊~~
皇帝都来给撑腰苏州的美味万千,不但吸引着本地人,就连曾经的皇帝们都为之倾倒,其中尤其要提到乾隆
乾隆帝六下江南让很多苏帮菜扬名立万,而这些菜有一部分是比较家常的,说不定也是经常出现在你的餐桌上的家常菜。
贵妃鸡
原名“飞上天”。有一天,唐明皇与杨贵妃饮酒对歌,弄得神魂颠倒。杨贵妃痴迷神糊地叫道:“我要飞上天!”唐明皇因酒醉以为贵妃要吃“飞上天”,马上让太监命令御膳房做出来。听了皇帝的圣谕,厨师们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说过有“飞上天”这道菜。
在厨师中有位苏州的名厨,叫“苏空头”,他想到鸡翅膀肉最鲜嫩,把它拿来做“飞上天”肯定好吃。于是找来几只童子鸡,斩下它们的翅膀,与香菇、淡菜、笋片、青椒一起焖烧,“飞上天”就算做成了。
太监将“飞上天”端到贵妃面前,酒已醒的贵妃顿时眼亮起来。唐明皇也尝了尝,连声赞叹,忙问太监是什么菜。太监赶忙说,这就是陛下刚才点的“飞上天”呀。唐明皇此时才想起酒醉时下过的圣旨,不免尴尬。这时,正津津有味地在品尝“飞上天”的杨贵妃说:“此菜色艳、肉嫩、味香,都与我贵妃相似,干脆就叫它‘贵妃鸡’吧!”唐明皇一听,连声称好。
后来,苏空头告老还乡,就把“贵妃鸡”的烧制方法带回苏州,从此,“贵妃鸡”不再专属于宫廷,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自己做来尝尝。这道菜也就在苏州地区世代流传了。
万三蹄
相传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全国都避讳说猪(朱)。当时苏州有个有钱人叫沈万三,富可敌国,朱元璋想杀了他以弥补自己国库空虚。所以故意到沈万三家做客,想要找茬。
沈万三以猪蹄膀招待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后故意为难沈万三,问他这个怎么吃啊,因为是整个蹄膀,没有切开,如果沈万三用刀,那朱元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治他的罪了(意为杀猪),而沈万三却灵机一动,从蹄膀中抽出一根细的骨头来,以骨切肉,解了朱元璋的难题。也有了万三蹄膀的传统吃法。朱元璋吃了觉得很好吃,就问沈万三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啊,沈万三一想总不能说是叫猪蹄膀呀,于是一拍自己的大腿说,这是万三的蹄啊,于是万三蹄由此得名。
太湖莼菜
是苏州著名特产之一。据记载: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苏州有个张志宏献上了四缸莼菜和“莼菜诗”,博得龙颜大喜,敕封张志宏为官,时人讥之为“莼官”,可见莼菜之魅力。太湖莼菜食用方便,可配荤炒,可素食、可氽汤,也可做馅。
八宝豆腐羹
有一次康熙皇帝到南方巡视时,暂住在苏州曹寅的织造府衙门里。这曹寅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为了接驾,曹寅用重金请来了名厨张东宫,要求他做出清淡、爽口,有苏州特色的菜。
张东宫绞尽脑汁,以江南的时鲜菜果,做出八道色、香、味俱优的佳肴。其中就有以虾仁、火腿、鸡肉、香菇等配料与豆腐一起做成的八宝豆腐羹。这道菜极合康熙口味,皇帝赐名为“八宝豆腐羹”。返回京城时,传旨把张东宫带回北京,并赏他五品顶戴,专为康熙做八宝豆腐羹等苏式佳肴。康熙对苏菜中的八宝豆腐羹尤为偏爱。不仅经常作御膳赏赐臣僚,而且每当大臣们告老还乡,都以八宝豆腐羹的配方相赐,以示对其一生工作的奖赏。
松鼠鳜鱼
相传乾隆下江南,来到苏州,见神台上有一尾活蹦乱跳的鲤鱼,便指名要厨师做给他吃。厨师欣闻皇帝驾到,不敢有丝毫怠慢。
厨师发现鲤鱼的头很像松鼠的头,而且又想到本店招牌的第一个字就是个“松”字,顿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决定将鱼做成松鼠的形状,以回避宰杀神鱼之罪。菜做好后,端给乾隆皇帝。乾隆细细品尝,感到外脆里嫩,酸甜可口,他赞不绝口,便重赏了厨师。自此以后,苏州官府传出乾隆来苏州吃鱼的事,这道松鼠鱼就闻名于世了。
咸菜豆瓣汤
乾隆在苏州用膳,一道清汤,令乾隆胃口大开,便问堂倌,这是什么汤,回话是“咸菜豆瓣汤”。乾隆只记住了菜名,回宫后让御厨做。御厨用雪菜和蚕豆瓣烧了一碗清汤,乾隆只喝了一口,就非常生气地说:不是这样的咸菜豆瓣汤。御厨急了,专程跑到苏州来讨教……
原来这道汤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咸菜用的是精心腌制的雪里蕻,鲜嫩味美。所谓豆瓣,是取的是塘鳢鱼腮盖骨上的两块肉,这两片肉不过指甲般大,很像一片豆瓣。一条塘鳢鱼身上只可得两片,而这两片,却是整条塘鳢鱼身上最活的肉。这样奢侈的一道菜,现在是基本吃不到了。
富贵鸡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流落荒野。有一个叫花子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花鸡”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自然觉得这鸡异常好吃。吃毕,便问其名,叫花头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花鸡”,就说这鸡叫“富贵鸡”。
豆腐干
相传乾隆皇帝出京南巡时,吴东知县献奉的土特产品中就有黑豆腐干。乾隆皇帝品尝后称赞不已,因此成为贡品,特立黑漆金字进呈茶干的招牌,竖立店堂。因为黑豆腐干也可作茶点,所以又叫茶干。其味鲜美,甜咸适中;其质细韧,折而不裂,被人誉为“素火腿”。
凤还巢
“凤还巢”是苏州的一道历史名菜,吃的主要是原料的鲜美和它的原汁原味。这道菜通常都是用鸽子来制作,连汤带肉焖炖好,吃起来很是鲜美,并且有补益的功效。乾隆下江南路经苏州时,当地的官吏曾用此菜招待过他,皇帝吃了感觉非常鲜美,名字也雅致!正可谓是:世上美馈千般美,怎比姑苏“凤还巢”。
苏州的小吃就是这样
不受欺
还让你爱到骨子里
—END—
综合整理:百米生活苏州
素材来源:网络,如有相关问题请联系
从今天开始,置顶百米生活苏州吧!升级白灵片价格哪个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usxini.com/slmp/831.html